汶上网
 
会员登录
在线留言
 
近现代海派篆刻艺术概述(二)
中国书法之乡网   2008-11-11 16:06:33 作者:2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(二)民国前期的海派篆刻(1912~1927年)  
  随着社会动荡与政治鼎革,清末民初又引发了人口大规模迁移的风潮。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人口快速集聚的移民中心城市,聚居着大量前清遗老、世族名流和志士贤人,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、文化水准较高的苏南和浙北等地区,富有优良的文化艺术素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,其与诸多雅好传统艺术的商业成功人士一起,形成了新兴的艺术品消费与传播群体,使沪上产生了“乞书画者纷至沓来,市廛之地,俨成风雅之场”的景象,传统的艺术市场也从原先的苏州、杭州与南京等地向沪上转移。活跃、繁荣的商品化大都市环境,更吸引着江、浙、皖诸多印人来沪寻求发展,其中有吴昌硕、徐新周、黄宾虹、王大炘、赵叔孺等名家。
  吴昌硕早年风尘劳碌,奔波于沪、苏、杭之间,自辛亥年(1911年)秋从姑苏正式移居沪上,时年已六十八,后经王一亭介绍,迁往山西北路吉庆里,直至谢世。吴昌硕篆刻初宗浙派,继法邓石如、吴让之、钱松诸贤,又参秦汉玺印及封泥、瓦甓、古陶、碑碣等,熔铸一炉,博大精深,形成了古茂雄秀、苍茫浑朴的独特风格。吴昌硕也结识了诸多良师益友,如金石、书画家吴云、杨岘、陆恢、俞樾、高邕、任伯年、蒲华、吴隐等,对其在诗、书、画、印诸艺上的锤炼、提升皆产生重大影响。吴昌硕四艺绝学孤诣,真气勃发,经历长期的积累,一寓沪后便适逢其时地“喷射”出来,于海上艺林迅速崛起,名扬宇内。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,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,1915年又继任沪上规模、影响最大的题襟馆书画会会长。吴昌硕于艺术上磅礴万千的气象,独出千古的造诣以及成功的社交效果,使其无可争议地夺得了海派艺坛的盟主地位。
 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在光绪中晚期已趋成熟,定居沪上后功力愈加炉火纯青,步入了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时代。如为王一亭所作“白龙山人王震”(图1)、“能事不受相促迫”、“人生只合驻湖州”、“鲜鲜霜中菊”等;为葛昌楹、葛昌枌作“当湖葛楹书徵”、“葛印昌楹”、“书徵金石寿”、“传朴堂”、“西泠印社中人”等;为己作“吴昌硕大聋”、“缶翁”、“听有音之音者聋”、“缶老”、“无须老人”(图2)等,无不为绝世之精品,令人叹为观止。民国前期,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兴盛,吴昌硕与东瀛印人也素有交往。1914年由日本友人白石鹿叟发起,在其虹口“六三园”成功举办了首届吴昌硕个人书画展,为彼邦人士剧赏,逐步打开了海外市场。更经王一亭、河井荃庐等大力揄扬推介,使吴昌硕驰誉扶桑,皆以得片石为荣,求者踵接,以至应命不遑,迎来其创作的黄金期。
  吴昌硕篆刻艺术影响深远,除了其本身具备雄厚的实力,开拓出前无古人的新境界之外,另一极为重要因素是门弟众多,流派传承后继有人,艺术生命得以代代赓续。早期追随的著名弟子有徐新周(图3)、赵古泥、赵云壑、李苦李、费龙丁(图4)和哲嗣吴涵(图5)等,晚期则有金铁芝(图6)、钱瘦铁(图7)、诸乐三、沙孟海、王个簃等,均成绩卓著,蜚声海上印林。另谊在师友之间或私淑摹习者有楼辛壶、石昌彬(图8)、朱义方(复戡)(图9)、朱其石、王慧等也学有所成,为弘扬吴派篆刻,推波助澜。
  自清代道咸以来,上海作为开放型与包容性的商业化移民大都市,对篆刻艺术风格的欣赏就存在着多元化趋向。因上海本土的篆刻多延续“云间派”之遗规,风貌陈旧不强烈,也缺少领军人物,故客籍印人从一开始就获得了与本邦印人平等的社会竞争地位,在沪上篆刻创作发展并没遇到过多的框框约束和阻力,基本能以自己擅长的风格来进行。晚清以来江、浙印人在数量、创作实力与艺术形式思维等较本邑印人均略胜一筹,并成为海派篆刻群体中的主力军。吴昌硕一门中除费龙丁为华亭(松江)人外,也大多为江浙籍。
  与吴昌硕并称“江南三铁”之一的王大炘为吴县(苏州)人,其二十余岁(光绪中期)即迁居沪上。篆刻取资甚广,远宗秦汉,近承皖浙诸贤法乳,旁涉封泥、瓦当、钟鼎、镜铭、砖瓦等,尤得让之、缶翁神髓(图10),功力精深。王大炘所交皆名公硕彦,深获郑文焯、廉泉、陶湘、张一麐、袁克文、章钰等赏识。另西泠印社创始人中吴隐为山阴(绍兴)人,其于印社创立之初在财力、人力上贡献极巨,并善于经营,在沪上开设西泠印社店肆销售印泥,编辑出版古今印谱、图籍和印学论著等,今存有《遁盦秦汉古铜印谱》、《遁盦集古印存》、《遁盦印学丛书》、《遁盦金石丛书》等数十种,沾溉印林,功莫大焉。吴隐于篆刻造诣亦深,初师秦玺汉印、西泠诸子与赵之谦,后得缶翁钝刀中锋之奥秘,融各家之长,形成朴茂浑穆的印风特色(图11)。
  民国前期海上辑录印谱之丰富,名家水准之高妙,钤拓制作之精良,令人称羡。古玺印收藏汇录著名有:吴隐的《籑籀簃古鉨选》(1917年)、黄宾虹的《滨虹草堂藏古鉨印》初集(1926年)等。流派印谱录则存:葛昌楹的《传朴堂藏印菁华》(1925年)、丁仁重辑《西泠八家印选》(1925年)等;时人自刻印谱有:王大炘的《冰铁戡印印》(1912年)、吴昌硕的《缶庐印存》(1914年)、杜兆霖的《蜕龛印存》(1916年)、徐新周的《耦花盦印存》(1918年)、朱义方的《静戡印集》(1923年)、沙孟海的《兰沙馆印式》(1925年)等,可谓洋洋大观。
  民国间与吴昌硕并世的海派印人甚众,而先于其物化者有郑文焯(1918年)、高邕(1921年)、吴隐(1922年)、张定(1923年)、何维朴(1925年)、王大炘(1925年)及门子徐新周(1925年)、吴涵(1927年)等。众徒中李苦李1929年殁于上海西园寺,赵古泥归寓虞山,赵云壑1933年也还居姑苏。民国海上印坛另有赵叔孺、王福庵二位大家,然他们的年龄较吴昌硕分别小30岁与36岁,与缶翁门生赵云壑、费龙丁等属同辈。赵叔孺清末历官福建诸郡,辛亥革命后始移居沪上鬻艺,年近不惑,羽毛未丰。其高足陈巨来、方介堪、张鲁庵、叶潞渊、陶寿伯等均诞生于20世纪初,陈巨来19岁(1923年)从师,在众弟子中已是入门较早的,初出茅庐,篆刻成熟尚待时日。另王福庵于民国早期客武昌,1920年供职北京政府印铸局,并应马衡之邀任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,至1930年冬才从南京回沪,真正开始他的海上职业篆刻生涯。故从民国创立至1927的十六载,吴昌硕岿立于海派印坛之峰巅,如日中天,无人比肩。1927年11月吴昌硕殂谢,大师殒落也标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(待续)

张炜羽

 

 Copyright©1999-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  鲁ICP备09042824号
    地          址: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          邮编:272500    电话:0537-7234366
    驻京办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    邮编:100075    电话:010-87875281 
    
http://www.china-shufa.com.cn  E-mail: wenshang1111@126.com
       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