汶上网
 
会员登录
在线留言
 
近现代海派篆刻艺术概述(一)
中国书法之乡网   2008-11-11 16:07:43 作者:2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    上海自清代道光廿三年(公元1843年11月17日)作为通商口岸开埠,从而进入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。因商贸经济的蓬勃兴旺,加上战争、朝代更替等诸多社会、政治变化因素,上海城市人口迅速膨胀。周边江、浙等地的诸多印人也纷纷迁居沪渎,以求谋生,寻觅发展机会。外埠与本邑印人经过长期交织融合,形成了有规模的海派印人群体,共同携手,创造出辉煌的“海派篆刻”艺术。
  海派印人生活多跨越若干朝代,每位印人的分期归类除参考生卒年外,其在上海活动年份和篆刻艺术风格成熟期,以及在海派印坛的影响力等也作为重要依据。笔者暂将近现代海派篆刻艺术分为:晚清期(1843~1911年)、民国前期(1912~1927年)、民国后期(1928~1949年)、建国至文革前(1949~1966年)、文革至今(1967~2005年)五个发展阶段。

(一)晚清期的海派篆刻(1843~1911年)
  上海开埠后第一次人口的剧增,是由太平天国运动所引发。咸丰三年(1853年)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,势力向苏南、浙江扩张,江南各郡的达官世族、豪商巨贾与文人士子四处寻求避所,而上海是他们的首选之地,时局稳定后诸多艺术家,包括印人已选择在沪定居。上海作为开放的东南都会,以繁荣的经济为依托,艺术逐步商业化,使“挟艺来游,旅食沪壖”者日盛。据杨逸、高邕《海上墨林》收录,晚清“四方宾彦”中除名家钱松、胡震、徐三庚、胡钁外,流寓印人还有婺源黄海、江宁黄文翰、钱塘闵圻、闵沄、汪善浩、平湖张文楣、徐善闻、乌程董熊、宁波凌惟一、秀水张熊、吴门徐涛、吴县祝凤翥、常熟卫铸生、海宁陆宗榦、归安施石墨等,虽非全豹,已是俊彦云集。而上海本邑篆刻艺术,自“云间派”张智锡、王睿章、王玉如、鞠履厚和娄县徐年、冯承辉等诸贤以来,继起者益众。《海上墨林》存乡邦印人有:蒋揆、蒋节、陈守之、夏鼎、钮如林、金熙、张兴芝、张之树、沈源、李尚暲、孙逢吉、李秉璋等十余位,另据叶铭《广印人传》、韩天衡《中国篆刻大辞典》等专著所载,嘉道以后的沪上印人尚有:松江沈铦、沈拱宸、徐起、夏龙、火惟德、何屿;金山范骏烈、卢宝熙、张昌甲、程兼善;宝山钱书城;上海潘玙璠、徐基德、宋贞;嘉定程祖庆、崇明童晏等,可谓英髦辈出。
  海上印人以松江诸县为多,道咸前后篆刻创作多“远摹秦汉,近嗣冯(承辉)、徐(年)衣钵”,创意稍逊,风头正健的皖、浙印风对海上印坛影响也甚微。乡邦印人虽众,但除蒋节(图1)、火惟德、徐基德(图2)、张昌甲(图3)、张定(图4)、童晏(图5)印作、谱录偶见外,其他诸子手刻罕觏,也未享盛名。开埠后随着上海城市商业中心由松江府向市区邑庙、租界一带转移,本邦与外埠印人在城厢聚集、交融,形成了初期的海派印人群体,其中流寓沪上的印人以浙籍最早最盛,如传世品中:董熊于咸丰二年(1852年)所篆“瑚卿”(图6),与其咸丰八年(1858年)刻的“上元孙文川澂之收藏书画印”,边款明确记录作于“申江”。同年(1858年)七月,徐三庚作“嘉兴徐荣宙近泉”(图7)、“字光甫行九”朱白对章,谓“客春申浦姚氏之亸花庵拟此”。钱松于是年十月至十二月寓沪上,并为徐有常、吴炽昌、严荄(图8)等友朋精心镌印十余钮。同治初年(1862年),胡震自制“胡鼻山人同治大善以后所书”(图9)、“富春大岭长”,款署“侨寓上海”。同治五年(1866年)钱塘陈雷作“钝斋”(图10),也勒“作于海上”……上述印人中钱松为西泠巨子,对近代篆刻影响深远;徐三庚早岁师法陈鸿寿、赵之琛,功力深厚;胡震、董熊、陈雷也宗浙派,成绩卓著。他们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最擅长的浙派印风带入上海,迎合了寄居沪滨的江南士绅与书画家、鉴赏家对简古朴茂、自然浑融的浙派风格执著的偏爱,对当时审美趣味相对滞后的上海本埠印坛,无疑吹来一股清新的“西泠之风”。
  早期海派篆刻创作可能还停留在印人抒心寄怀、寓公鉴家玩赏风雅的状态,如钱松、胡震等,但在沪上长期居住,严酷的“居大不易”生存环境,使印人不得不培养市场意识,考虑如何使篆刻作品商品化,而他们面对的却是新兴市民阶层,印章的实用性与市井化的审美取向必然左右印人的艺术创作,在适应受主口味和自由发挥中,印人不得已选择前者,将印风作自我更新,徐三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考查徐三庚自咸丰中期至光绪十六年(1890年)之萍踪,可知其至少在沪上度过二十余载。徐三庚熔浙、皖为一炉,并为张熊、蒲华、任颐、任薰、虚谷、黄山寿等海派书画大家创作了诸多优秀的篆刻作品,名播海内外,但其也遗存部分为后人垢病的市井媚俗之品,实属无奈。
  吴昌硕自同治十一年(1872年)29岁时随友人金俯将至沪上,得识画家高邕。越年(1873年)曾刻“苍石”(图11),为其寓沪较早作品。因艺术风貌尚未成型,未被市场认可。直至光绪前期,吴昌硕为画坛前辈张熊及任伯年、高邕篆印,风格日趋成熟,才逐渐被人接受。光绪间吴昌硕往返于沪渎、姑苏间,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初冬曾移居吴淞,另传其曾在松江江南提督署做过幕僚,但皆远离城厢,生计维艰,艺涯未隆。光绪廿三年(1897年)至辛亥(1911年)间,吴昌硕多寓苏州,蜇伏待发。
  晚清海派印人销售作品除通过书画会、乡籍会馆推广外,另两大途径就是在各大笺扇庄悬例挂单,和以《申报》为媒体刊登润格鬻印。从光绪五年(1879年)至清末,有印人李映伯、曾孏萍、李澹平、唐芝九、黄文翰、张菊庄、袁杏升、顾七芗、徐吉人、闾邱子林、徐鄂、夏龙、李未楼、陈剑石、钱庚、范友石、朱志复、傅缦漱、张问原、方镐等在《申报》刊有笔润,其中不少印人虽名不见经传,却以润资助赈,诚可佩。
  晚清海派印人印谱辑录也层出不穷,本邑传世的有火惟德《聊且居印赏》(1848年)、徐基德《望杏花馆印草》(1867年)、张昌甲《印林从新》(1880年)、张定《卷石阿印草》(1885年)等,另有何屿《何子万印谱》、文石《石隐山房印草》、沈铦《阿兰那馆印草》、范骏烈《允迪居印谱》,卢宝熙《抱真书屋印稿》、萧缙《宜轩印存》等,惜今均不易获见。自光绪三十年(1904年)吴隐和丁仁、叶铭、王禔于杭州孤山创立“西泠印社”后,吴隐也于沪上开设同名印社,发行印学书籍与印泥,至清末易代前共辑有《吴让之印存》、《钱叔盖胡鼻山两家印辑》等原拓本数十种,可谓嘉惠印林。清末狄楚青于沪上福州路创办“有正书局”,石印诸名家印谱,为普及、弘扬印学,贡献卓越。晚清海派印坛是以徐三庚为首的名家时代,作手如云,风格异彩纷呈,他们为海派篆刻在民国间全面繁荣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张炜羽

 

 Copyright©1999-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  鲁ICP备09042824号
    地          址: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          邮编:272500    电话:0537-7234366
    驻京办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    邮编:100075    电话:010-87875281 
    
http://www.china-shufa.com.cn  E-mail: wenshang1111@126.com
       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