汶上网
 
会员登录
在线留言
 
中國的篆刻藝術
中国书法之乡网   2009-01-15 15:10:52 作者:2 来源: 文字大小:[][][]

 

篆书轴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。瞭解篆刻藝術,必須首先瞭解印章藝術。

篆刻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。它于方寸之中、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。因其字體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。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。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,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,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;清代以程邃厚重、凝煉風格為代表的皖派,以丁敬、鄧石如開創、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。清末吳昌碩將古印、陶文、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,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。

書法與刻印的關係

傳統認為,篆刻必先篆後刻,甚至有'七分篆三分刻'之說。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。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,在于前者是'寫'的,講究章法篆法,後者是靠'描的',並不計較章法篆法。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。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,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,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,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,往往事倍功半。

秦前

據現有資料,中國最早出現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顆璽印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。在春秋戰國時代,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,手工業漸趨發達,璽印的用途也逐漸擴大。這些璽印大多和戰國銅器上的銘文相合,其中也有許多是春秋時代的,很難分辨。在戰國時,各國文字各不相同,反映在璽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。這些璽印的印形、文字的安排,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性,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的生動局面。

秦印即秦統一中國後的官私印璽。'六王畢,四海一'。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後,在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。

戰國時,由於各國的文字不統一,因此要統一政令就極不方便。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,力求簡潔、易認;制定了'小篆',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。這種文字,外形基本上是方的,筆劃是圓轉的。它第一次把漢字在結構上定型,固定了部首、偏旁。由於璽印基本上是方的,為了製造璽印的方便,又定出一種專門用字叫'摹印篆',以便以圓適方。把璽印的名稱也作了規定,天子用的叫'璽',臣民用的叫'印'。這種璽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軌道上進行的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但秦始皇在位時間不長,所以這時的印章藝術尚不成熟,它只是在戰國璽印與漢印之間架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。

漢代及魏晉南北朝

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代,印章的使用範圍更為擴大,印章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。開始,西漢印章承襲秦印制度,明顯的標誌是白文印用邊框,後來漸漸去掉邊框,在文字上也更方整、工致,表現出一種端正莊嚴的氣象,反映了漢代強大昌盛的威儀。到了東漢,由於手工業更為發達,印章製作趨於精緻。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礎上,筆劃加以屈曲延伸,叫做'繆篆'。如果說把秦印的改革比喻為'品種的改良',那麼漢印可說是這種'品種改良'結出的碩果。後來魏晉、南北朝的印章,基本上承襲漢印。不過,由於文字演變發展,隸書、楷書相繼出現後,人們對篆書的書寫距離遠了,所以印章中篆書的書法水平不及漢印。

  漢代的印章從表面上看方正平直,其實變化很多,風格不一。這時印章藝術已深入到文字書法的線條中去,不像戰國璽印那樣從象形上去表現,而是講求典雅質樸。後來明、清時代的篆刻藝術基本上繼承漢印傳統。

  漢印大體上有平實、渾穆、方剛、峭拔、圓轉幾種風格。同時,由於國家強盛統一,在官印中又出現了一種贈給兄弟民族的印,另外,詞句印的文字漸多,圖畫印的樣式更加豐富,都較戰國時有了很大發展。

自晉代使用的文字實行楷書以後,人們對篆書疏遠了。過去的公私文書寫在竹、木簡上,這時已可寫在絹紙上;古代的璽印是蓋在泥土上作封志的,現在的印可以用住硃或墨色塗蓋在紙上,所以自南齊以後,因絹紙寬度大,官印也放大了。

唐、宋

  在唐、宋時,印章的製作已漸趨寂寞,這與官方的鑄造限制有關。唐代的官印形體放大,已和私印'分道揚鑣'(戰國、秦、漢等官璽印和私璽印形體相差不大),私印的鑄作當然受到影響;宋代大中祥符五年,官方曾經禁鑄私印,並規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,面積不過方寸,所以唐、宋時期私印流傳很少。但另一方面,唐、宋的書畫藝術卻發展起來,不少名家把印章用於書畫,如唐代張彥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就記述了晉到唐鈐於書畫上的印有五十四枚,褚遂良在摹《蘭亭帖》上用了'諸氏'小印。

  到僧懷素用漢代'軍司馬印'鈐在得意的書法作品上。皇帝欣賞過的書畫,也要蓋上'禦覽'等印章,這就出現了一種'鑒賞圖書印'。文人雅士們對印章的欣賞,興趣日益濃厚。唐代赫赫有名的宰相李泌,特刻有'端居室'一印,開了'齋館印'的風氣。宋代著名詞人薑夔有'鷹揚周室,鳳儀虞廷'一印,八個字隱含自己的姓名,很有趣,將過去詞句印的內容,融入了文學意味。由於宋代金石考據學的興起,隨之而來的是摹集古印譜,這更引起了文人們的注目, 說著名書法家米芾曾經自己試著刻印,一時傳為美談。

  這些情況表現出,唐、宋進期的印章藝術從表面上看是'衰落'了,但從印史內部去觀察,它是在變化、發展。唐、宋以前的印章完全是為實用,由於它的藝術性很強,所以稱為實用藝術;到了唐、宋時期,在實用的基礎上已逐漸趨向於欣賞。以前印章是由工人鑄造的,這時文人們已開始試刻,這就使印章藝術趨於質的漸變。所以,我們從印史上來看,唐、宋時期是印章藝術向篆刻藝術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。

元代

  元代統治者出於本民族的習慣不重視篆書,官印也有用八思巴文的。宋代有一種押字印,元代私印也提倡用押印朱文,形式不一,有方形、圓形、長方形、葫蘆形等等。有的刻一字楷書,有的姓用楷書,下面花押,有的只有一個花押。這類印在印章中也別具一格,有一種樸拙的美。

 在元代,漢印傳統表面上已衰竭,但在文人、士大夫階層中,卻仍在收集古印,珍藏印譜,成為一股'暗流'。一種細朱文印成為時尚,直到趙孟頫、吾丘衍等人研究印學,情況才起了很大變化。

  作為著名的書畫家,趙孟頫對篆學研究也很深,他的篆刻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。可以說趙孟頫是為中國篆刻藝術的理論方面奠定基礎的人。在趙孟頫等人之後,王冕則在實踐上對篆刻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
  古代的印章材料都要求質地堅韌,經久耐用,大多是銅、玉、象牙等,或鑄或鑿,所以文人不會刻,即使是趙孟頫、吾丘衍,也只好自篆後請工人刻。漢代時,間也有用綠松石刻的,多用於殉葬品,平時不採用石質作印,因嫌它質地不堅固。到王冕時發現可用浙江的花乳石刻印,這樣就為明代篆刻藝術的興起開拓了便利之路。它的意義不僅在此,還在於確立了篆刻是以石質為表現形式的藝術,困為石質最能表現出刀筆之趣。王冕用花乳石所刻的印雖流傳不多,但從僅存的幾方印上,我們可以看到他刻的是真正的漢印傳統,其風格雄健古樸,意境甚高,富有刀趣;可以說,文人刻印以漢印為歸,他是首屈一人。可惜他僻住山中,當時沒有廣為傳播。

  篆刻藝術是由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。印章藝術與篆刻藝術的分界線以趙孟頫、王冕為標誌。從形式上看,印章藝術與篆刻藝術沒什麼不同,都是刻印,但本質卻不同,前者是實用藝術,後者則是欣賞藝術。

明代、清代

我國真正的篆刻藝術從明代興起,有功之臣便是文彭。王冕雖發現用石刻印,但沒能流傳開來,文彭用石刻印,帶來了篆刻藝術的春天。到了清代,篆刻藝術出現了萬紫千紅的局面。

  從清代到現代,歷時約三百年,名家如雲,是篆刻藝術'萬紫千紅'的時代。在這一漫長的時期裏,篆刻藝術在明代的基礎上大有發展和創造,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  (1)篆刻藝術形式更為多樣化。在明代,基本上以漢印形式為多;清代除繼承漢印傳統以外,很多篆刻用繼承了古璽式樣。
  (2)在章法上,明代篆刻一般都較勻整、對稱、疏朗;清代的篆刻,章法一般較錯綜、參差、緊湊。
  (3)在印文的用字上,由大、小篆的合一,又擴大了用字面,如鼎彝、權量、鏡銘、泉幣、磚瓦等文字,不論方體、圓體,均可入印,有創造性。現代由於甲骨文的大量出土,甲骨文入印更是一個特色。
  (4)在刀法上,由'沖'發展到'澀刀'、'純刀',進而歸納為'刀、石、筆、墨'四者的結合。由'光潔'的一路,發展到'殘破'的一路,形成為'工'和'放'兩種創作方法。
  (5)由篆刻與書法的結合,'書從印入,印從書出',發展到'詩、書、畫、印'的熔成一爐,大大發展了篆刻創作理論與實踐。
  (6)邊款藝術由行書發展到各種書體,由書發展到畫,由陰刻發展到陽刻,由簡約的內容發展到豐富的內容。
  (7)印社組織如西冷印社、樂石社、龍淵印社、《印人傳》等的出現,都標誌著篆刻藝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。
  在這一漫長時期裏,我國的篆刻藝術不斷地由內地向香港、臺灣地區發展,並與日本加強了聯繫,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
笑談間氣吐霓虹石章 

“笑谈间气吐霓虹”石章

 

 Copyright©1999-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  鲁ICP备09042824号
    地          址: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          邮编:272500    电话:0537-7234366
    驻京办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    邮编:100075    电话:010-87875281 
    
http://www.china-shufa.com.cn  E-mail: wenshang1111@126.com
       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